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
 >>  文史资料

张萃丰风雨历程(上)

日期:2020-11-12 15:57 作者:范洪祥 葛琼杰 浏览次数:

历史由来

 

张萃丰蜜饯,源自历史悠久与广东、潮州、福建并称的中国蜜饯四大派系之一的“苏式蜜饯”。

三国时苏州就有制作蜜饯,明清时期达到顶峰,且不少蜜饯为贡品,其时江、浙、沪一带经营蜜饯商号众多,其中苏式蜜饯的头号招牌要数“张祥丰”。

张祥丰号创始人张谦三,道光初年(1821)生,其父在无锡张巷镇开中医诊所,16岁随父行医。成年后迫于生计到苏州、上海行医谋生。他为人厚道,乐善好施,稍有积蓄时,在钱庄中人沈伯康帮助下,花200两银子盘下一家蜜饯小作坊,在上海王家码头路安里自制自销。

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张祥丰号凭借这蜜饯获得了丰厚的利润,以加工精细、质量上乘誉满江南,成为苏式蜜饯在上海的代表。后又在苏州阊门外建立张祥丰青盐糖果号作场,占地六亩多,旺季时工人数百人,大小货船泊满莲花兜,场面十分热闹。

张祥丰成功于张谦三用人得当。初创上海张祥丰号时,张谦三聘原钱业中人沈伯康为经理,凭借其善于运筹资金的长处,使张祥丰号实力日益壮大,成为同业中的佼佼者。同治十二年(1873)在苏州山塘通贵桥西分设张祥丰号,由其孙张云樵(张萃丰创始人)经营,光绪二十二年(1896)他将上海“张祥丰号”更名“张祥丰蜜饯总行”,几乎成了江南蜜饯的代名词。

为进一步拓展市场,已过花甲之年的张云樵看上了嘉兴。民国三年(1914)挥师南下,举家迁至嘉兴,并在嘉兴塘湾街23号(现北京路)创立了张萃丰农产果品号(这是苏州张祥丰苏式蜜饯联号),1915年更名为张萃丰蜜饯庄,同时在芦席汇与鱼行街之间建张萃丰蜜饯加工场,主要生产橄榄、话梅、陈皮,青盐制果、制梅等,其制作工艺分整理、初制、漂水、居缸、煮货、晒制六道。那时,张萃丰是嘉兴乃至全省第一家蜜饯专业商号。张萃丰商号深含寓意,“萃”即“出类拔萃”,“丰”即“五谷丰登”。此时,张祥丰号在苏浙沪一带形成连锁经营的集团优势,独揽了这个地区的蜜饯销售,“张萃丰”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
1921年,又在苏州剧门外小河边(今石路永福桥南兵营处)置地七十余亩,种植梅树、桃树等花果树,渐渐地形成一个园林,俗称张家花园,既美化了当地环境,又为蜜饯生产提供原料。1923年7月,张萃丰蜜饯庄加入塘湾街商界联合会,成为蜜饯行业之首。

1929年张云樵回沪退养,后由总行派遣张云樵的二掌柜尤少卿到嘉兴协同联系买地,加工场迁到嘉兴香严浜84号。投资3万大洋,建屋100多间,工场扩大了几十倍,七石大缸由90只增加到500只,蜜煎灶由三座增加到七座,产品由50多种增加到70多种,年产量达到150吨。这时,已负盛名的产品有糖水青梅、白糖藕片、金桔饼、九制陈皮、玫瑰橄榄等,青梅、白糖藕片还出口新加坡、日本等。

1937年,日寇侵占嘉兴时,香橼浜张萃丰基地工厂被毁,洗劫一空。次年六月,向苏州张祥丰借蜜饯一船,张萃丰才得以复业。抗战后期,嘉兴张萃丰的管理青黄不接,上海总行指定由朱祥泰号族人朱仲康(张萃丰第二代掌门人)接管,他身体力行,维持了正常运转,使张萃丰蜜饯庄继续成为遍及城乡蜜饯、糖果、糕点作坊工场的佼佼者。

(作者范洪祥系嘉兴市秀洲区四届政协文史研究员、嘉兴市秀洲区总商会报编辑,葛琼杰系嘉兴市秀洲区四届政协文史研究员、秀洲国家高新区党政办副主任)

 

信息来源: 区政协办公室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