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
 >>  文史资料

我所了解的曝书亭(下)

日期:2020-09-29 08:38 作者:梅晓民 浏览次数:

20世纪30年代中,建筑学家、建筑教育家童㝦(1900-1983)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测绘和摄影,1937年著《江南园林志》,介绍苏、杭、沪、宁一带古典园林。由于种种原因,此书迟至1963年才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,198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。作为江南名园的曝书亭不但在《江南园林志》中作了陈述,还拍了照片、绘了地图。童㝦在书中说:“曝书亭在嘉兴王店梅会里,清康熙间朱彝尊构,嘉庆间阮元过访,易亭柱为石,而重修之。道光间又重修两次,咸丰年间末遭战火,同治五年(1866)重修,于亭后置三楹,宣统三年(1911)又重修,近渐就荒废,仍由朱氏子孙守之,其东邻为南园古址。”《江南园林志》中对曝书亭的详细描述,其布局跟现在一模一样。

我的朋友王宗佳,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,是学园林构造的,早听说王店镇的曝书亭很有名,提议同去造访。入园后我向朋友一一作了讲解。慢走了一圈后,我们坐在醧舫里边品茶边闲聊。我半开玩笑地问他:“这曝书亭名气虽然大,但真正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不多,不知你对此有何感想?”朋友呷了一口茶,令我耳目一新:“你不要小看这座占地不到十亩的园林,依我看来,每座各具特色的建筑,每个不同的景点,都体现着朱彝尊这位藏书家的审美和追求。”“你从园门向里望,可远远看到荷花池南岸的曝书亭,它不仅是全园构图的重心,同样是造景的中心。利用园门将曝书亭框入景中,如同一幅有着深远意境的画作,你这个摄影爱好者,构图技巧一定比我强,这样拍下来说不定能参赛得奖呢”。我会意地笑了。看来建造这座园林的工匠的确是化了不少心血的。我们顺着原路再往潜采堂那边走去,朋友又说:“这是曝书亭园林的正厅,你刚才不是说朱彝尊曾在这里藏有八万卷书吗,那么他也一定是迎着朝阳开始他一天写作的,疲倦了,还可观赏池里的游鱼,夏天还能坐在太师椅上,隔着书案赏荷呢。”“再看这座建筑,歇山式屋顶,采用嫩戗发戗的屋檐起翘做法,不仅使建筑更加轻盈,还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。正立面那排刻有梅花图案的木门和侧面各开两扇木格窗,设计得非常实用。南方空气潮湿,打开门窗既可散发潮气,又可使光线敞亮。我刚才估计过了,这屋脊和檐下的落差约2.6米,可以让雨水顺势而下,防止漏雨损坏书籍。而抬梁式的木构架、月梁、童柱等,则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色。”移步往南,我们来到了曝书亭前。我抢着说:“这座四面通风的建筑,四角放置的矮墙坐椅和美人靠,正合朱彝尊‘短槛虚棂,便于散帙’的初衷。”朋友笑了:“你知其一不知其二,这座建筑采用的是斗拱相接,歇山嫩戗,上翘的屋脊正好给门楣增添了亮色,使游人的眼光能注重在北檐下的‘曝书亭’匾额,更加突出了曝书亭的重要性,这是清式园林木构建筑的经典做法。”朋友非常专业地分析,使我对曝书亭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。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十分注重自然山水和田园风韵,而曝书亭垒石为山,掘池蓄水,确是一方难得的微型山水景观,曝书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,更是一方文化的积淀。

(作者系嘉兴市秀洲区四届政协文史研究员,嘉兴市秀洲区一、二届政协委员,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文化站退休干部)

 

信息来源: 区政协办公室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