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
 >>  提案工作

【提案选摘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

日期:2024-03-22 09:22 浏览次数:

一、基本情况
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”。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影响社会和谐稳定,是社会关注的热点。2019年,秀洲区成功创建“浙江省食品安全区”;2023年,全区将全力推进“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区”创建工作。在区委、区政府持续重视和支持下,全区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,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趋好,近三年来省市区各级对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.8%,2022年食品抽样1864批次合格率97%。然而,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、复杂性的工作,既有源头风险,也有生产流通环节风险,既要各部门依法履职,也需要社会共管共治。为实现秀洲区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,对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风险问题进一步加以重视并推进解决,特形成此提案提出意见建议。

二、主要问题

1.基层监管规范性保障不足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资源条件有限、力量不足、风险排查不够有力等问题,制约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。食品安全监管装备和检验监测技术条件不够先进,仪器设备更新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,分段监管体制中不同部门监管仍存在监管空白、边界不清等问题。

2.安全突出问题屡禁不止。食品源头污染、生产加工及流通消费环节隐患仍是公众关注的热点。如,大量以农户为单位的水产、肉鸡养殖和农产品、水果种植户,使农产品源头质量监管难度较大,种植、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。具有小、散、乱特点的外来人口家庭式小作坊较多,设备陈旧、卫生不达标、生产工序不合规范、生产人员不合要求等问题隐患较多。餐饮业点多面广,村宴、民工食堂、快餐店、流动摊点等,易成为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和安全事故多发点。

3.主体信用监管威慑不足。食品经营主体庞杂,不少食品经营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、诚信缺失,贮存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等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较普遍,缺乏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和风险识别控制能力。同时,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,特别是乡村、低收入群体对食品安全的辨别意识、维权意识较低。

三、意见建议

1.加大政府投入和联合执法力度。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、检验检测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,推进检测技术现代化、检测行为制度化规范化。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,特别是基层一线监管力量,提高执法人员专业技术水平。充分运用“大综合一体化”行政执法改革成果,加强部门协调配合,加大执法检查和整治力度。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,推进食安、农安、公安等联合执法,健全完善信息通报、检打联动、事故处置、大案要案查处等工作制度,扩大有效监管领域,保持打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。

2.加大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力度。落实《食品安全法》对食品安全管理分段监管的要求,加大“浙食链”“浙冷链”等应用推广,完善数字化食品安全追溯体系,从深化效率、智慧监管、精准治理、社会共治等方面下功夫,全力抓好源头严防、过程严管、风险严控。净化食品市场源头,重拳整治非法添加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、农兽药残留超标、制假售假、制售“三无”食品、“山寨”食品、劣质过期食品、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,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安全许可证制度、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,提高对已检测市场准入产品的辨识度。集中力量管好流通主渠道,加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建设、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。强化餐饮及外卖环节管控,实现“阳光厨房”“阳光餐饮街区”扩面提质,深入开展“三小”(小作坊、小餐饮、食品摊点)登记备案和规范提升,进一步改进监督检查方式,推进综合治理。

3.加大诚信建设和社会宣传力度。进一步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,督促企业主动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自查、主动监测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、主动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,特别是自动落实自查报告制度。强化数据核查,把企业记录的真实性、完整性作为检查重点,提高问题发现率。用好信用监督手段,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、“黑名单”制度,加强对严重失信者的联合惩戒,提高失信成本代价。加大我区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,大力扶持优质、绿色、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,强化正向引领。依托镇(街道)食安办、村食品安全协管员,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,畅通举报投诉渠道,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、消费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。


信息来源: 区政协办公室